黑熊精又名熊罴怪,是《西游记》中的角色。熊罴怪原是一头黑熊。
住在黑风山里的黑风洞,修行多年成为精怪,使一柄黑缨长枪,善于变化,手段也很厉害。后被观音菩萨收为守山大神。
黑熊精,又名熊罴怪,在观音院正东南二十里黑风山黑风洞修行,虽生于草莽,然精于文墨,关心国家大事,喜高谈阔论,观音院二百七十岁高龄的老院长金池上人常与他讲道;生得十分威猛,有诗为赞“碗子铁盔火漆光,乌金铠甲亮辉煌。皂罗袍罩风兜袖,黑绿丝绦麃穗长。手执黑缨枪一杆,足踏乌皮靴一双。
眼幌金睛如掣电,正是山中黑风王。”,善使一柄黑缨长枪,武艺高强,《西游记》第十七回中,描述了黑熊精与悟空的多场打斗,均未分输赢。
在现代游戏中,玩家对于自定义角色外貌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平精英》作为一款风靡全球的大型多人在线游戏,也提供了丰富的捏脸定制选项。捏脸代码成为了玩家们追求个性化的最佳选择。
捏脸代码是一种游戏设定,允许玩家通过输入一串特定的代码,将自定义的角色外貌信息保存下来,以便之后使用或分享给其他玩家。在《和平精英》中,捏脸代码允许玩家保存和编辑自己的角色定制数据,方便在不同游戏服务器或账号中使用。
使用《和平精英》的捏脸代码非常简单。首先,您需要打开游戏并进入角色定制界面。在角色定制界面中,您将看到一个类似于“捏脸代码”或“保存代码”的选项。
点击该选项之后,会出现一个文本输入框。在这个文本输入框中,您可以输入您的捏脸代码。请确保您输入的代码没有任何错别字或者不规范的字符,这可能会导致代码无法正常加载。
一旦您输入完毕并确认,您的捏脸代码就会被保存到游戏服务器中。接下来,您可以随时在其他服务器或账号中使用该代码,将您的自定义外貌应用到角色上。
捏脸代码不仅可以保存和使用,还可以与其他玩家共享。如果您的朋友或其他玩家提供了他们的捏脸代码,您只需在游戏中的捏脸代码选项中输入该代码,即可将他们的外貌设定应用到您的角色上。
这为玩家们之间分享角色外貌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您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游戏论坛或其他沟通渠道来交流和分享捏脸代码。这样,您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设计才华,还能从其他玩家的优秀设计中获得灵感。
要找到优秀的捏脸代码,最好的方法是浏览社交媒体平台、游戏论坛或相关网站上的《和平精英》社区。这些地方通常有很多玩家分享他们的捏脸代码,并附带了他们设计的角色外貌图片。
您可以从这些社区中找到灵感,并与其他玩家互动交流。如果您对某个玩家的捏脸代码特别感兴趣,您可以向他们索要代码并尝试应用到您的角色上。
尽管捏脸代码提供了便捷的角色定制方式,但也有一定的限制和注意事项需要玩家们注意。
和平精英提供了捏脸代码作为一种强大的自定义角色外貌的工具。通过捏脸代码,玩家们可以轻松保存、使用和分享自己的外貌定制。同时,也可以从其他玩家的优秀设计中获得灵感和参考。
如果您对捏脸代码不熟悉,我鼓励您尝试使用并加入《和平精英》社区。共享和交流捏脸代码将为游戏带来更多乐趣和创造性。
和平精英里的和平人生没有办法免费领皮肤,但是可以自己买
(摘自《何新集》第397——412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
狐狸精怪故事的原型及演变
中国神话中,长期流传一类以狐狸精迷人为题的传说故事。
这一类故事从何而来,较通行的说法是,狐狸常居坟穴中,行踪神秘,且能放出异味,故演变而成神话。但最近在研读古代典籍与辞书中发现,在这些书中存在一些颇有趣味的古代语言现象。如果能从语义分析和语源寻绎的方法入手,不仅可以找到狐狸精怪故事的真正由来,而且可以连带地揭开一系列长期难以破解的古代文化之谜。
一
《太平广记》(卷六十四):
“鳄鱼别号忽雷,一名骨雷。秋化为虎。”(略引)
由这则材料我们知道,鳄鱼别名称“忽雷”。忽雷,字又记作“呼雷”,又转记作“忽律”——《水浒传》中开酒店的朱贵,绰号“旱地忽律”,就是说此人慓悍如旱地鳄鱼。有人曾指出,鳄鱼被称作“呼雷”,是因为它被古代中国人看作雷神,并且呼唤如雷。但是从“呼雷——忽雷——骨雷——忽律”等诸名的变化,我们又可以看出这些名称实际并无定字,都只是拟声之字。由此我们可以注意:呼雷——忽律——狐狸三名,音亦极为相似。那么在鳄鱼与狐狸这两类乍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之间,是否也会由于语言的近似,而发生某种关连呢?对这个问题,有人一定会以为是异想天开。但且慢,请不要急于否定,让我们试来研究一下。
二
我们知道,狐狸简称狸。在《尔雅》中,狐与狸,被注家视作同类。狐狸是一种并不凶猛的小型食肉类动物。但狸却不同。《夏小正》和《札记》中都说:“狸司杀”。认为“狸”是一种凶猛的杀兽。其异写,又记作“离”、“黎”、“厉”(厉是中国神话中的死神和刑杀神之名)。
这种作为猛兽的“狸”,显然不是指普通那种狐狸,而应当是古书中所记的那种“虎狸”。《本草集解》中说:“狸有数种。……如䝙虎,黄头方口者为虎狸。”由此我们就知道,狸中有狐狸,又有虎狸。一凶猛,一不凶猛,二者名称相近,但性质不
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古词书中的记载。据古代词书的记载,与狸同名的“离”,乃是这样一种怪物:其形态“若龙而黄”。是“山泽之神”。是“猛兽也”。又是龙中的一种(螭龙)。这种“离”凶猛可达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它“如虎而噉虎”一就是说,可吞食老虎。
我在《中国神龙之谜的揭破》一文中曾经指出过,龙的真相是古人所崇拜的鳄鱼神。而龙中有一种称作“螭龙”。螭、离二字今读异音。但据文字学家研究,在秦汉古语中,二字却同义、同音。螭龙,据说是一种比蛟龙为小的龙,蛟龙是湾鳄,而螭龙则是扬子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传说为司杀之兽的“离”——狸,若从语源学的角度分析,确实应与鳄鱼具有关系。
在中国神话中,大地之神称作“句龙”(《左传》),又称作“黎”(《国语》及《史记》)。我窃以为,句龙就是蛟龙的转语,而司地之神“黎”,也就是“狸”或者“离”。鳄鱼穴居,凿洞于地下,又凶猛神秘,所以先民以为它乃是地中之神灵。此说有根据吗?有。古字书《埤雅》说:
“凡兽之在里者,称狸,故字从里。谓穴居埋伏之兽也。”
鳄鱼难道不正是这种穴居埋伏之兽吗?
再顺便说一句,据古代记载,鳄鱼往往被认为与虎同类。前引《太平广记》说鳄鱼“秋化为虎”——表明古人认为二者可以相变化。实际上,鳄鱼在古代有别名称作“水虎”。由此看来,“虎狸”一名,在上古时代,确实可以用作鳄鱼的名称。
三
古书《抱朴子》中有如下一则值得注意的记载:
“鼍之为虎,寿千岁,五百年色白也。”
鼍,查一下《辞海》就知道,扬子鳄古名称鼍,又称作鼍龙。上一记载告诉我们,古人认为,鳄鱼不但可以变成老虎,而且在五百年后,可以变为“白虎”。
在秦汉时人的信仰中,“白虎”可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动物。他们认为,“白虎”出现,乃是人间吉祥幸福的象征:
“德致鸟兽,白虎见。”(汉纬书《孝经援神契》)“白虎者,仁而善,王者不暴则见。”(汉纬书《瑞应图》)
我们现在可以知道,这种被称为祥瑞之兽的“白虎”,其真相,是扬子鳄。秦汉时代,中原气象、地理、生态条件都已不同于上古,那时鳄鱼已成稀见之物。但鳄鱼作为“龙”,乃是中国古代宗教中的社稷之神。因其稀少,故每当其出现,即往往被看作一种神秘、一种祥瑞。据战国末的方术家邹衍说,早在黄帝登位时,就有“黄龙地螾现。”黄龙地螾,作为黄帝享有“土德”的象征,实际都是指鳄鱼。汉代学者高诱说,大螾别名土龙、曼延。据古词书,曼延是蜥蜴的异名。而蜥蜴与鳄鱼,古人认为属于同类动物(详下论)。这种称作“白虎”的祥瑞之兽,在秦汉书中事实上又常被记作“白狐”:
“黄帝出,先致白狐。”(汉纬书《河图》)“白狐,祥瑞兽也。”(汉纬书《通帝验》)
狐、虎音相近,所以在口语转变为书面语时常相混讹。汉纬书中所述的白狐,实际就是白虎;此二者,都是作为祥瑞之兽的黄龙——鳄鱼的语词变相。
更耐人寻味的是,白虎——白狐的故事,又与中国神话中另一种神秘而不可思议的动物——“九尾狐”,具有密切关系。据《吕氏春秋》记载,大禹为了治水,年三十尚未成婚。但当他经过涂山时,曾遇到一条“白狐,九尾。”并且听到涂山人的祝福歌声:
“大大的白狐呵,九条尾巴莲蓬长。愿你早日结婚吧,子子孙孙永繁昌。”
(原文: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子家室,我都悠昌。)
于是,大禹在此地娶了涂山女为妻,并且生了儿子夏启。
在这里,白狐——九尾狐,显然是用作婚媒女神——古代称作“高媒之神”的暗喻。为什么九尾狐会成为这种暗喻呢?乍看起来,这似乎颇令人费解。但如果我们想到,古代的高媒神,也就是作为大地之神(社神)的句龙——鳄鱼,那么对于鳄鱼神在语言表层结构转换中演变成“九尾狐”,又在较晚期的神话中成为这种媒神和生殖神的神话意象,也就不会感到太奇怪了。由此我们又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山海经》中,九尾狐被认为是一种吃人而凶猛的“狐狸”: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南山经》)
实际上,人们当然可以明白无误地断定,大自然中是绝不可能出现有九条尾巴的白色狐狸的。一切神话都有某种不可理解的神秘性。但尽管如此,我对中国神话的研究却使我深信,在许多表面看来完全不可理解的表层故事之下,神话往往隐藏着一个具有可理解意义的内核。九尾狐的故事也是如此。实际上,如果打破表层语言转换的闷葫芦,我以为,九尾狐实际就是交尾狐。在《尚书》中有“鸟兽孳尾”的说法,前人早已指出,“孳尾”也就是“交尾”。在中国语言中,这个词乃是男女生殖活动的又一种暗喻性说法。
四
人们很可能会对以上的分析采取半信半疑的态度。他们一方面难以相信,曾经困惑了历代研究者上千年的那些古神兽之谜,可以如此轻而易举地得到破解。另一方面他们恐怕更难接受我所采用的这种语言分析方法。尽管人们在抽象逻辑的意义上能承认,“A=C,B=C,则必然A=B”;但在运用这一简单的逻辑引出具体的结论时,他们恐怕还是会迟疑。毕竟在表层符号的意义上,狐不是虎,A不是B啊!
那么好,就让我们再引证一个更为直接的故事吧。汉代著作《列女传》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周幽王时,有一天,在王宫的庭院中出院了两条龙。这两条龙在院子里交配,其结果是,龙的精液在这块地上化生为一条“玄蚖”。(“周幽王时……二龙同于王庭,……漦流于庭……化为玄蚖。”)
这个神秘的故事在秦汉时代传布极广,亦见于《左传》、《史记》等书。且撇开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不谈,我们想问的是,什么叫:“玄蚖”?《列女传》注者引古书对此作了回答。他说:“玄蚖——蜥蜴象龙。”也就是说:
1.龙的形象像蜥蜴。
2.蜥蜴有别名称玄蚖。
根据我对古代词书的研究,这位注者的这两点论断都具有坚实根据。在《方言》、《尔雅》、《说文》等书的“蜥蜴”条中,历代注家都曾指出,蜥蜴有众多变名,其中有一种名称确实是“玄蚖”。蚖字又作鼋——这就意味着,蜥蜴古名曾与鳖相同。而另一方面,在古代关于龙的大量记载中,往往都把龙描写成一种大蜥蜴状的动物。例如汉代著名学者王充曾指出,龙是“马蛇之类”也(《论衡·龙虚》)。案“马蛇”,并非通常所误解的马与蛇的合成词。据《尔雅注疏》,蜥蜴的别名就是马蛇(至今北方农民仍有这样称呼的)。有宋人笔记中说,唐宋时江苏茅山有一龙池,池水中有龙。据说者观察,龙形状如大蜥蜴(《戎幕闲谈》)。又据说秦始皇时,岭南端溪有一温姓老太婆,在水边捡到一只大卵。带回家中十数天后,卵中孵出一条“守宫”,约一尺长。后生长至二尺,能入水捕鱼。又长至四、五尺,遂入江水远游。数年后游归,已长成一条金灿灿巨龙。老太婆极为高兴,呼之为“龙子”。后来秦始皇知道了此事,认为温老太养龙有功,派人厚加赏赐(事见《南越志》)。直到今天广东越城县尚有为这位老太婆和龙子塑的像和建的庙,并有历代帝王的题匾。
这个故事中最可注意的,不仅是养龙和龙可养。而是龙的形象,被认为像“守宫”。我们知道,守宫正是蜥蜴的别名。至于温老太太称那条龙为“龙子”,从语言角度研究,也是耐人寻味的。蜥蜴民间俗名称“龙子”(在山中称“山龙子”,岩石中称“石龙子”,水生称“泉龙子”)。扬子鳄据《本草纲目》记,也有俗名称“龙子”。而古神话书《山海经》及古字书《广韵》中,均曾记述一种“水行猛虎”名叫“龙蚑”(zhì),实际上就是鳄鱼。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从古书中信手拈来的,远不是全部。但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古人心目中,龙——蜥蜴——鳄鱼三者之间实在具有一种极为深刻的关系:
实际上,若从口语角度分析,蜥蜴,在古代语言中也称作“蜴蜴”(见《尔雅》、《方言》)。而“蜴”的古音正读作“鳄”。也就是说,蜥蜴与鳄鱼,在上古语言中实际本来是同源和同名的。
在汉代石刻艺术中,我们常见到一种奇特的人物形象,长着蜥蜴状的四肢,有时是单人,有时是正在“交尾”的连体之人。
考古学家认为,这种人物形象,就是古神话中人首龙身的羲娥(即常娥)、女娲(即女娥)。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一种很正确的阐释。但极为微妙的一点却是,所谓“羲娥”,从口语角度看,其音正是蜥蜴。伏羲就是大蜥,而女娲、女娥也就是女鳄。换句话说,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几位始祖神、太阳和月亮神,无论从语言角度分析,还是从它们的古艺术形象看,都与蜥蜴神、鳄鱼神,也就是龙神,具有一种非常深刻而重要的关系。
五
我在《诸神的起源》一书中,曾经指出,女娲——嫦娥——西王母,这三位中国神话中最著名的女神,具有一种统一的关系。现在,我可以对这一点提出一个新的重要证据。据《山海经》的描述,西王母是这样一位女神:
“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纹有尾,皆白。”(大荒西经)
请注意,这一记载说,西王母也是一位白虎之神。
《山海经》中又说:
“西王母其状如人,狗尾,①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次三经)“有人戴胜,虎齿,有狗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大荒西经)
这就是说,西王母有一条像狗那样弯曲上翘的尾巴,有锐利如虎的牙齿,非常善于吼叫,有直耸的头发,头上戴有一块奇怪的“胜”物,是司杀的“厉”神及“五残”。这个形象极为难以理解。
更令人奇怪的是,如果从以上论述看,西王母应该是一位很凶恶的妖神。但事实上,在秦汉传说中,她却又是一位赐人福寿和赐人子孙的幸福之神。汉代书中及铜镜铭文中常有这样的吉祥语:
“西逢王母,慈我九子。 相对欢喜,王孙万户,家蒙福祉。”(《焦氏易林》卷13)“王母祝祷,祸不成矣。”(同上,卷4)“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喜子,乐乐富有。”(同上,卷9)
西王母既是死神,却又是福寿之神,这看起来似乎很矛盾。但我们回顾一下以上的研究,就会发现,出现这一矛盾是不奇怪的。
关键之点在于,西王母的真相,乃是一位神奇的龙——鳄鱼女神。所以她有弯曲而长的尾巴,有锐利的虎齿,有坚硬直耸的巤毛(即所谓蓬发),有善于吼叫(“善啸”)的习性。至于所说“戴胜”,应就是指鳄鱼头部正中那几个仿佛“▽”(古文“辛”字)状的角质物,西王母居住在洞穴中,这也与鳄鱼穴居的习性相合。《山海经》所说的这一西王母形象,实际完全是寓言化、拟人化了的鳄鱼神形象。
但传说中的西王母又是一位白虎神。
这进一步验证了我们上面所说白虎即鳄鱼的判断。前面我们已知鳄鱼是中国古代的社神,即大地之神。据史书记载,中国古宗教中的大地之神——社神,有一种十分矛盾的性质。一方面,它是司杀厉的死神,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主管人间婚配、多子多孙的生殖之神。据记载,每当战争之际,必先誓众于社。战胜归来,则以战俘人血祭于社。
“君以军行,祓社,衅鼓。”(《左传·定四年》)“及军归,献于社。”(《周礼·大祝》)
但每年三月三日春天降临之际,天子要率全族男女欢聚于社,向社神祈祷丰收,祈祷多子多孙。是时也,男女轻歌曼舞,自由结合,“奔(朋)者不禁”。(《周礼·春官》)在这时,社神乃是婚媒神、生殖神和农神。
我想,古代中国的社神——大地之母神,之所以具有这种相反的宗教文化功能,可能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基础——土地既是人死之所归(死神所在),又是一切生命之所由来(农业、植物、动物与人类)。
西王母是鳄鱼神。而鳄鱼正是古代中国的土地之神。所以她既是“司天之厉及恶残”,②又能赐人多子及福祉,其原因也就在此吧。
六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狐狸”这种动物,在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中,常常会成为一个美女妖精的形象了。
由于鳄鱼女神,正如以上对西王母——涂山女——九尾狐——白狐和白虎的讨论所指明的那样,乃是中国远古信仰中的婚媒之神和生殖之神。所以我认为,狐狸作为女妖而媚人的故事,其实是鳄鱼女神作为婚媒的祈子之神这一原始图腾信仰的变型。至于这一故事的较早原型,则隐藏在上面已初步讨论过的那个古代神话中:
周幽王时,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交配于王庭,其精化为蜥蜴。蜥蜴后来变成一个美女名叫褒姒。褒姒长大后诱惑周幽王,最后导致西周政荒国弱,使西周亡了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早的鳄鱼——美女变形故事。另一个早期故事,与此颇为相类。这就是《封神榜》中著名的美丽妖女“妲己”诱惑商纣王亡国的故事。在《封神演义》中,妲己被解释为千年老狐成精。但我窃以为,鳄鱼古名称“单”(即“鼍”),字亦作“䱇”。故妲己可释为“䱇姬”——实际也是一位鳄鱼妖女。
最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美女常称“婵娟”,而据古词书,“婵娟”在口语中通于“蝉蜷”或“蝉联”——“长而柔曲之貌也”(《广雅》注)。实际上,蝉联、蝉娟、曼延,都是具有共同语源的连绵词,③而曼延,是鳄鱼、蜥蜴的别名——《尔雅》中释作“长脊兽”:“大兽似狸,长百寻。”所以以“婵娟”称美女,就是说其体态柔长婀娜如鳄鱼。这一点似乎不可思议。但《诗经》中形容美女谓“美发如虿”(虿、蝎子),“项如蝤蛴”(蝤蛴,是古代蝎子、鳄鱼、蜥蜴等多环节动物的共名)。在语言表层上,这均是以丑物喻美。但在深层结构中,也都涵有以鳄鱼女神作为婚姻生殖之神的图腾意义。
我们再随手作一些引证。《渊鉴类函》引《名山记》说:
“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紫。化而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
西晋书《博物志》中记有一个与此非常相像的老虎变人,也爱穿紫衣的故事:
“江南有人,能化虎。俗云,躯虎化为人,好著紫葛衣。”
我们可以断定,这两个故事实际具有相同的深层结构。狐就是虎。使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古人头脑中会产生这样一种怪想,认为狐、虎变人后都爱穿紫衣,并都称作“阿紫”呢?我这里有一个推测,不知能否成立。案,《淮南子》高诱注:淮南人呼母曰:“阿姊”。姊即“姐”之谐音。“姐”在上古语言中,是女祖元称,与今语意义不同。④由古代语言的这一深层结构中,我们也许可以猜破古人之所以称狐、虎为“阿紫”的真正涵义。阿紫就是阿姊,即阿祖——这仍是来自以鳄鱼神作为图腾神。而狐、虎,又是“鳄鱼神”语言表层结构的变型。在这一语言变型中,“阿紫”成为“阿祖”——即祖母神的一种语言暗喻。这种暗喻由于语言谐音变作“阿紫”,遂在传说的附会中,产生出狐狸、老虎好穿紫衣、自名阿紫的神话。
在晋书《搜神记》中,我们可以看到鳄鱼女妖故事的又一种类型:
“荥阳人张福,船行野水边,遇雨。夜有一女子,容色甚美,独乘小船,来投福,云:‘日暮畏虎,不敢夜行。’遂入福船就寝。三更许,雨晴月照,福视妇人,乃是一大鼍,枕臂共卧。福惊起,欲执之,遽走入水。视女所乘小舟,是一枯槎段,长丈余。”(大略)
同书又记:
“丹阳道士谢非,日暮不及还家,宿山中庙舍中。俗传庙中有鬼神,常于夜出。及二更,有客来庙中,惊扰不得眠,遂起问之:‘先来者谁?’答:‘是水边穴中老鼍。’‘再来者谁?’答:‘是庙北岩坎中老龟。’谢非暗记之。天明,便告居人云:‘此庙中无神,但是龟、鼍之辈,徒费酒食祀之。’于是并去伐掘,皆杀之。”(大略)
在这两则故事中,一记鳄鱼变化成美女。一记鳄鱼变成精怪。在此中,我们已经依稀可以看到后世志怪小说如《聊斋》、《西游记》中许多妖精——美女故事的原型。
由以上讨论可证明,中国最早的精怪故事,实际上多起源于鳄鱼神话。但是为什么鳄鱼的故事,在后世反而鲜为人知?取而代之以至家喻户晓的,却是大量关于狐狸成精的故事呢?我认为,这一方面有动物学的原因——周秦以后中原地区鳄鱼日益稀见,其存在渐少为人知。另一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语言学的原因。狐,虎这些名称,在周、秦以后,其深层结构与鳄鱼已完全相分离,使后人很难想到其在古语言中竟曾与鳄鱼有关系了。
七
唐宋以后,中国北方已极罕见鳄鱼。因此鳄鱼——狐狸精怪的故事遂发生了意义上的重大变化。《玄中记》:
“千岁之狐为淫妇,百岁之狐为美女。”“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惑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酉阳杂俎》:
“术中有天狐别行法。言天狐九尾,金色。役于日、月宫,有符有醮,自可洞达阴阳。”
所谓天狐九尾,显然还是取材自上古关于九尾狐的神话,但意义却已不同。它不是鳄鱼神,而是狐狸精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故事的表层意义变了,其深层内涵却仍然可以找到与早期鳄鱼神话相关的连续性。这主要表现在,鳄鱼神是社神,婚配和生殖神。而狐精故事则多与男女之事有关。
晋干宝《搜神记》中,除了记下鳄鱼女怪故事外,也记录了一则狐狸精变作美女惑人的故事,是此类神话中现在所见较早的一则:
“后汉建安中,沛国郡陈羡为西海都尉。其部曲王灵孝无故逃去。陈羡察问其妇,妇言不知。羡曰:‘是必妖魅将去,当索之。’遂帅步骑数十人,领猎犬于城外搜索。果见王灵孝与一女怪共隐于古墓圹中。闻人、犬声,女怪遂遁去。羡使人扶之归。其形颇象狐矣,不复与人相语,但啼呼‘阿紫’。阿紫,狐字也。过十余日,乃醒悟。自云:狐始来时,形似美女,自称阿紫招我,乐无比也。道土云:此山魅。”
这个道士所谓“山魅”,也就是屈原《九歌》中的“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苈(何案:霹雳谐音)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从这一山鬼形象中,一方面似仍可看出其脱胎于鳄鱼女神(体窈窕面带“霹雳”)的痕迹。但另一方面,这一美丽女神,却又似乎就是原始的狐狸女精形象。
宋书《朝野佥载》中,有一则极有趣而重要的民俗学材料:
“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狸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白居易《古冢狐》诗云:
“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头变云鬓面变妆,大尾曳作长红裳。徐徐行傍荒村路,日欲暮时人静处。或颠或舞或悲啼,翠眉不举花颜低,忽然一笑千万态,见者十人八九迷。”
这首诗所咏,也与唐代把狐狸精看作婚媒之神的风俗有关。
以上这些史料,都表明唐代的狐狸精本来是被作为主管婚姻、生子之社神,而受到家家供奉的。但是在流传的狐精故事中,狐不仅可以化为诱惑男人的美女,也可化身为诱惑女人的美男。如《广异记》中,就记载过唐初的一个妖狐故事:
“唐太宗以美人赐长孙无忌,有殊宠。忽遇狐媚,狐自封王八,身长八尺余,恒在美人处。美人见无忌,辄持长刀斫刺。太宗闻其事,诏诸术士,前后数四,不能却。”
最后,唐太宗下令请来除妖之术的崔参军。崔参军作法术,遍召五岳诸神,察知狐妖来历,才终于把它擒获。原来这个狐妖也是从天宫下降人间的(犹如西王母的侍者九尾狐一类)。最后崔参军问其罪,以桃木棍责罚五下(据说相当于人间五百)后,将狐逐去。
我认为,这个故事承前启后,在中国文学史中具有一种重要意义。案,王八即鳖。鳖古称玄蚖,是与蜥蜴及鳄鱼同名之物(前已论及)。所以这位狐公自称名叫“王八”,看来并非出于偶然。又唐太宗召崔参军驱邪,此事后来演义到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成为崔参军为唐太宗伏龙怪的故事。至于以桃木杖击狐妖,以直称天狐为天神仆役,则更是秦汉神话中常见之说。
八
先秦传说中常记载一件极奇怪之事,谓“挖井得羊”。对这种地下穴居的“羊”,孔子曾称之为“商羊”,称之为“土怪”。在典籍中“商羊”二字无定形,又记作“蛟羊”(见《博物志》)、“常羊”、“成羊”、“夷羊”等。我谬以为,这些所谓“羊”,其实都是口语中“蜥蜴”一名的变音。在古人心目中,这种神羊是“雨工,雷霆(神)一类也”(《灵异传》)。但真正透露了这种神羊秘密的,却是汉纬书《白泽图》:
“羊有一角,当项上,龙也。杀之震死。”
又《龙鱼河图》:
“羊有一角,食之杀人。”
鳄鱼头顶有一角状凸起,所以在古传说中常被称作“独角兽”。这种作为龙、雷神的怪羊,由此看来,实际也是鳄鱼。由此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此羊可在地下穴中被挖出来。所以正如白虎、白狐是吉祥瑞兽一样,这种“神羊”也是祥瑞之兽:“钟律和谐,五声当节,则神羊见”(《瑞应图》,另一本作玉羊)。由此又可以证实,商周青铜器中所常见的那些神羊头饰,确实正是饕餮之怪——即鳄鱼艺术形象的符号演变。
并非偶然的是,狐在古语言中也有“羊”之称:
“山中称成阳者,狐也。”(《渊鉴类函》卷431)
所谓成阳,就是口语中“成羊”、“常羊”的转写。狐可称羊,所以九尾狐也被传说为“九尾羊”——“有灵羊九尾”(《北史》)。
九
以上,我们通过古文献中语言材料的研究,初步解决了鳄鱼——狐狸——美女的传说真相及演变。但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狐”字在上古语言中竟会与鳄鱼有关?对这个问题,从唐书《本草释名》中还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书中说:
“狐,孤也。狐性疑,疑则不可以名类,故其字从孤。”
我们知道,鳄鱼在古代称作“鼍”,字从单。据动物学家报道,人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鳄鱼,往往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鳄鱼绝不群居,雌雄即使在交配期也不共穴。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喜孤独的习性,恰恰也正是传说中龙的特征:
“黄龙不众行,不群众,必待风雨而游乎青气之中”(汉代书《瑞应图》)。
在汉语中,“孤单”两字往往合组成词。鳄鱼名“单”,所以也可称“孤”,孤实际上就是狐。这是从语源上可以追溯的狐——鳄关系。更可注意的是,鳄鱼是传说中的水神,而据《韩诗外传》:“狐,水神也。”如果不了解“狐”曾是鳄鱼的古名,那么对于旱地所生不习于水的“狐”,竟是水神这一传说,就完全无法理解。
古代帝王称“孤”道“寡”(寡人),甲骨文中,商房王自称“余一人”(此称亦见于《尚书》)。有人以为这是谦虚,我却以为,根据帝王均以“真龙天子”自居(即以龙为图腾)这一事实看,这种奇特称谓的来源,实在是以鳄鱼自况,是出自对作为图腾的鳄鱼神崇拜之遗风。实际上,古帝王的另一些称呼,如“不豰”、“朕”也都与鳄鱼古名有关。朕在口语中与蜃同,蜃即蛟龙。“不豰”是蜥蜴的异名。由此观之,鳄鱼神崇拜在中国上古文化中,实在具有一种极重要的地位。
(原载《书林》1988年第1期)
① 此据《庄子释文》引古文。今通行本作“豹尾”,字讹。
② 恶残原作五残。恶古音与五同,我以为当释作恶。
③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二字旧注多错。实际也是蝉联之义。
④ 陈梦家先生论此甚详,见1933年《燕京学报》。
.
首先我们需要去创乐园或者小鸡站中获取一种宠物,然后点开背包,点一下小鸡,点击装备,就可以召唤出小鸡。
2.
然后点击页面的恢复按钮,这时候小鸡会出现一个圈,在圈中就可以恢复血量和能量值。
和平精英中的动作,需要点击个人仓库,点击动作,点击添加动作,选择动作,点击添加,确定即可
和平精英里的跳跃怎么调的方法:
点击游戏大厅右下角【设置】,点击【操作设置】,点击【自定义】,然后找到跳跃按钮,调节即可。 趴下键和蹲键都可以紧贴屏幕边缘。
在游戏和平精英之中,在新模式地图中找到矩阵工厂地图上显示为蓝色图标。
打开了电闸之后就可以造出一辆白色的吉普和一个超级空投箱,电闸的具体位置就在矩阵工厂仓库的最上面和左右两边找到三个电闸。
宝箱,里面的东西有三级甲、吉利服、三级头、聚能步枪等
1.第一种使用方式:赠送好友,进入游戏点击右侧的好友。
2.点击赠送金币的图标即可赠送给好友。
3.第二种使用方式,点开左侧的“军需”进入军需页面。
4.然后选择金币军需,便可花费一定的金币抽取人物的衣服
5.这里抽取衣服可能会有重复的,这时候就可以进入仓库点击“分解”把多余的衣服分解成物资币
6.分解后的物资币储存够多,就可以在商城兑换一些相对比较稀有的服装和武器的皮肤。
7.也可以在武器研究所兑换一些武器的皮肤。
金币在和平精英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玩家可以通过完成任务和胜利获得金币,从而购买游戏内的物品和装备;其次,金币还可以用来购买战斗通行证、季节通行证等高级通行证,解锁更多特权和奖励;此外,玩家还可以使用金币购买游戏内的皮肤与道具,使游戏更加丰富有趣。综上所述,金币在和平精英中非常重要,是玩家获得丰富游戏体验的必要条件。